1998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对于许多国有企业来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走私活动的猖獗,通货紧缩,需求不足,买方市场的形成,给经营者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98年中国的轮胎行业处境艰难,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全行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0%以上,亏损面达35%以上。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山东成山橡胶集团却以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创利税2.3亿元(其中利润7070万元)的佳绩,成为我国轮胎行业的“大哥大”,并跻身世界轮胎工业50强,居第26位。
“中国东方轮胎城”——这是一位外商对成山橡胶集团的赞誉。历史将会记住1998年,“中国东方轮胎城”又给美丽的胶东半岛添上了亮丽的一笔。
前不久,记者来到“中国东方轮胎城”,探寻其崛起的奥秘。
成山橡胶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只有67名职工、年产轮胎不足万套、全部家当不过48万元的荣成橡胶厂。说是工厂,不如说是“手工作坊”更恰当。
那时,全厂只有一名大学生,其他技术人员一个没有。搞生产,到同行厂家借图纸、借技术,根本不能开发自己的产品。
“七五”期间,国家对轮胎行业进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全国县以上有轮胎厂165个,只保留58个。荣成橡胶厂列入了被砍掉的名单。
“我们不想死啊!”工厂创业者之一、现省九届人大代表、成山橡胶集团总经理郑维峰,从那时起,就为工厂的生存而奔波。他们挂靠在威海市一家被保留的轮胎厂名下,总算活下来了。
可是,活的并不轻松。技术、图纸老是借人家的,而且与其说借,不如说是要。要饭吃的滋味可不好受啊!
市场经济的大潮滚滚而来,转眼间,市场变得严峻了,企业间相互竞争。一竞争,借图纸,借技术的路被封锁死了。那期间,荣成橡胶厂的职工急得直掉泪。可是,市场竞争是不相信眼泪的!
企业间的竞争体现在产品上,而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
郑维峰一下子清醒了许多:科技进步,科技人才关系企业兴亡。生死攸关的事可是个大事。
“科技兴企”——成山橡校集团的决策者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一连串的动作,大胆且切实有效的举措在当时、直至现在也不能不令人瞠目——
“八五”以来,企业先后挑选134名经过培训表现优良且具有潜力的富有实践经验的青工,到国内科研部门或出国进修培训;
从招收的高中生、大学生中挑选186名优秀生送到大学定向培养;
每年挑选30名技术骨干送进大学培训、深造;
先后与青岛化工学院等国内6所大学联合办起函授大本、大专班、委培班,共培养出600多名橡胶工程、工艺、机械、企业管理等毕业生;
办起了自己的职工学校;
从国内十几个省、市招聘引进100多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1995年,经省里批准,建起了“省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目前,“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正在申报中。
企业生死存亡的危机感,对科技人才的渴求,使成山集团的决策者舍得在科技方面慷慨投入。据统计,“八五”以来,企业在科技人才的投入上就达1500万元。
成山集团科技队伍的实力不能不说是相当雄厚的。到1998年底,企业科技人才占全体职工的比例达到15%。
实力雄厚的科技队伍对成山橡胶集团成长为“中国东方轮胎城”功不可没,难以一一诉说他们的贡献,只从下面的一组数字中便可窥一斑——
在成山集团760多名科技人才中,有2人荣获国务院津贴,有3人荣获省、部级优秀科技工作者,有16人荣获地市级技术拔尖人才和先进科技工作者,有108人(次)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成果奖励。
成山集团从一叶小舟发展成为一艘航空母舰,有赖于科学技术、科技人才,也有赖于企业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方面,他们也有得意之笔——
“八五”以来,企业不断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实行全员脱产轮训。培训期间的工资按“优秀”、“良好”、“一般”、“不合格”计发,优秀者奖励其培训前工资奖金总额的110%,良好者发放100%工资奖金,一般者只发给基本工资,不合格者只发给生活费,并在下期培训中继续补课,直至考试合格;补课期间不发生活费。企业对领导干部、中层干部、车间主任、班组长、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进行岗位培训,培训率达到98%。
成山集团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企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据教育培训部门对138名经过培训的车间主任、车间工艺员跟踪调查显示:他们把培训中学到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管理中去,共制订出生产工艺整改方案213份,提出改进生产管理意见和措施703项;有75人发表成果,创综合效益918.4万元。
成山集团今非昔比了,由当初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拥有20多亿元资产的大型企业集团,在中国轮胎行业中举足轻重。用总经理郑维峰的话说,“科技兴企”使成山人站稳了脚跟,科技进步加上拼搏实干使成山集团拥有了今天!
科技进步体现在产品创新、升级和结构调整上。“科技兴企”也体现在这上边。对此,郑维峰有个“今、明、后”的理论。
他认为,国内轮胎业好多先进的技术用的是国外同行业昨天的东西,人家今天的先进技术我们明天才去用,老是差那么几步。如果我们在产品创新、技术开发上老是跟在外国人后面亦步亦趋,何时能超越人家?他多次在全体科技人员大会上疾呼:企业在技本水平方面,不能一步一步去赶外国人,要高起点,直接瞄准外国人明天要走的那一步!他振臂放声:我们成山人就要干着今天,想着明天,为的是在后天同老外们一比高低,共创辉煌!
郑维峰这个“今、明、后”的理论在成山集团可谓发挥得淋漓尽致。
“八五”初期,成山人针对国内轮胎胎体重、油耗高、行驶里程低等问题,加强了斜交胎的技术改造,使老产品焕发出新活力。他们通过各种信息渠道,广泛搜集国际先进标准,制订出一整套实施方案,发动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仅用一年时间就使90%的斜交胎顺利实现了优质轻量化改造,使轮胎散热性能和耐磨性能得到显著提高,行车里程提高15%,节油2%,并以其质量优、重量轻、寿命长等优点适应了市场需求,成为市场上紧俏的产品。目前,成山集团已有20种规格的斜交胎被评为国家A级产品,8大系列240多种轮胎全部获准使用“ISO”国际标准标志,并荣获“中国名牌商品”、“国产精品”等荣誉称号。
随着国内外汽车工业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汽车轮胎普遍向子午化、无内胎化和扁平化发展。提高国外、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能力,培育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开拓新的市场空间的艰巨任务摆到了成山集团决策者们的面前。
“八五”期间,成山集团的决策者们果断制定出“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开发子午线轮胎系列产品”战略方案。
成山人面向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向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发起了进攻。他们把加快开发高档、优质、高速、耐磨子午线轮胎系列产品作为主攻重点,与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联合攻关,共同承担了国家原化工部下达的重大技术开发项目——全部采用国产技术及大部分国产原材料和装备,研制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子午胎。他们于1992年底建成了年产能力为30万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半钢丝子午线轮胎生产线,后又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生产能力膨胀为年产200万套子午胎,成为国内自动化最高、生产规模最大的国产化半钢子午胎生产线,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制高点,企业竞争实力大大增强。
1994年,成山人在加快半钢子午胎技术改造的同时,又瞅准国际轮胎市场的发展趋势,着手上马代表当代国际轮胎行业先进水平的全钢子午胎生产线。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先后投资近6亿元,建立了11万平方米国内最大的全钢子午胎生产厂房。从国外引进了最先进的关键设备,1998年,一条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3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线建成,生产出的4种全钢载重子午胎产品先后通过国家级鉴定,投放国内外市场后成为抢手货。
“科技兴企”使成山人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也悟出许多道理。
郑维峰常说: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变。作为企业决策者不能被千变万化的市场搞得眼花缭乱,要始终把眼光瞄准市场潜力大的高新技术和产品,紧紧盯住它,加大技术开发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从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80年代,子午胎在中国市场是空白。国家进口汽车要带进口子午胎,用坏了还要再买人家“老外”的。
子午胎以其节油、负载能力大、耐磨耐用等优点而获得市场的青睐,成为轮胎市场竞争的焦点。谁拥有先进的子午胎生产技术和产品,谁就拥有了市场竞争的“王牌”。
成山集团的决策者们眼光瞄上了技术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子午胎。机遇之神降临。
成山集团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动用了精兵强将,把颇具实力的科技人才派上了用场。集团成立了子午胎技术攻关课题组,总经理郑维峰亲任课题组长,多年分管科研技改的副总经理孙永贵任攻关课题组副组长,课题组由11名各具特长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组成。
科研力量雄厚的北京橡胶工业研究院的参与,厂院联合搞科技攻关,如虎添翼。
为保证科技攻关及项目建设资金,成山集团通过多种融资方式,广聚财源。他们先后采取买方信贷、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共筹资6.5亿元先后从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进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子午胎生产关键设备及检测设备20余台(套),购置国内配套设备60余台套,仅用3年的时间,便建成了一条年产30万套国产化子午胎生产线,成功地开发出以国产聚酯帘线为骨架材料的、有内胎和无内胎轿车、轻载系列子午胎,共30多种规格,先后顺利通过国家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被国家原科委等5部委授予1992年度国家级新产品奖。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生产的子午胎。
成山人并没有停步,从生产线建成、子午胎产品面世那一天起,成山人便加快技术改造的力度和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他们加大投入,强化技改攻关力量,对30万套子午胎生产线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使这条生产线的能力不断提高,一年一大步,一步一个模样,1997年,达到年产140万套,到了1998年,这条生产线已扩大到年产200万套子午胎的能力。
为使高档次子午胎早日跻身于国际市场,成山人在国外不向中国转让最新技术的情况下,组织科研人员,抓紧攻关,采用国际先进的PDEP、RCOT设计理论,通过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制造技术,结合国产材料和工装设备的特点,反复进行试验,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开发出6种时速超过210公里的“65”、“60”系列低段面高速无内胎子午胎,成功地摸索出一整套较为成熟的制作技术,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成山人在先后开发的子午胎系列50多种新产品中,有40多种荣获国家级新产品奖,有30多种荣获国家、原化工部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有6种规格的“65”、“60”系列子午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轮胎行业有史以来获得的最高级别科技大奖。
科技大奖给成山人带来了光荣和骄傲。那年,成山集团课题组的科研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江泽民、李鹏、朱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伴随而来的是显著的经济效益——
“八五”期间,成山集团产值、利税均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分别是“七五”期间的4.4倍和5.1倍。
围绕市场搞开发,围绕产品开发搞技改。如今,在成山集团,半个月就开发出一个新产品,10天就改造出一个新产品。
科技进步,给成山集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进步,给成山集团架起了一座座金桥。
成山人,正在用科技铸造辉煌!